[簡歷BIOGRAPHICAL SKETCH]
[FT 觀點/FT View point/]
[媒體專訪Media report]
[Photo Album]
徐福棟教授專論 生物科技發展的迷思 2001. 06.10 徐福棟 (自立晚報) 最近國內的媒體幾乎每天都在報導生物科技的消息。陳水扁總統於本月十一日在花蓮表示:「今天不做,明天就後悔!再困難也要想辦法!」沒錯,再困難我們也要想辦法。筆者深信台灣人有這個能力。我們的經濟奇蹟中的要角–中小企業–更有自立、奮鬥、獨立打天下的經驗及智慧。但是過去的中小企業打天下的經驗大都在勞力密集 (LABOR INTENSIVE)及半技術(SEMI-SKILL)的產業中累積下來的。這些經驗可不容易直接運用在生物科技的產業因為除了極少數的產品之外,生物科技是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重要一環,是長期投資(LONG TERM INVESTMENT)的一種,而且經常是資本密集(CAPITAL INTENSIVE)的產業。這種產業如非政府與民間充分配合是非常難以有驚人的成果。據報導,行政院已經投入三百七十五億的資本在發展生物科技,中研院也有一千多人投入生物科技的發展。陳總統也承諾未來五年政府每年將投入一百億元研究經費發展生物科技產業。未來五年經建會的「發展目標是營業額每年成長25%,帶動一千五百億元的投資,十年內成立五百家以上的生技公司,提供二萬五千個就業機會。」 筆者返台定居以前,曾在國外以創投產業投資於生物科技的身份,被柯林頓總統邀請進入他的經貿顧問團中 (PRESIDENT ' S ADVISORY COMMITTEE ON TRADE POLICY AND NEGOTIATION)當一名顧問,服務兩年。以筆者近十年在創投及生技的經驗認為上述目標非常難以達到。並且認為國內目前的發展方向好像只重視研發傾向,殊不知成功的生技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產品研發」可以說只是佔整個過程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第一階段的生技「產品研發」成功之後,還須經過第二階段的「產品商業化」所須的集資、認證及繁雜的手續及管理,然後才是第三階段,將產品成功的推出市場成為「生技產業」。目前我國生技產業在這方面嚴重缺乏具有將產品帶出研究室而經過集資及商業化的過程,將產品發展成一個成功的產業的經營管理人才。除此之外,國內目前生技的發展應該可以說遇到了策略和制度上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是單靠政府撥錢就能夠解決及運轉。筆者眼見國內生技發展有白忙一場之虞,願提下列三案與政府策略及制度上有關的事項與讀者分享﹕ 證券交易所方面﹕ 據報導,證交所因考慮到生技產品的研發時間及商業化時間都長於其他產業,故特地放寬生技公司上市的標準,這是正確的方向。但絕大多數生技公司需要的倒是上市以前賴以生存的私人集資 (PRIVATE PLACEMENT)及初期公開發售(INITIAL PUBLIC OFFERING)。除掉這種證交所允許且公開透明的集資方式,很多生技公司在還沒有上市前即會關門大吉。反之如能加強證交所的功能,讓私人資金蒐集更活躍,將是推動生技產業的一股強而有力的動力。這個沸騰的動力及日後的監督因為來自民間,將比任何政府的投資會來的有效。同時也可以避免長久以來一些特權階級霸佔國家經費而無成果的弊病。筆者建議證交所設立嚴謹且透明的私人集資管道,使民間資本在生技產業活躍,但也要有配套措施來避免惡性行為。 衛生署方面 除了少數生技產品不需經過繁雜的政府檢驗及認證手續之外,大多數與人體有關的生技產品都將經過漫長的人體實驗。就如生技藥物在上市販賣之前,一定要經過三階段的臨床試驗。產品如果只在國內銷售,則不但市場太小,不足支撐此產業,且這種產業對台灣的未來經濟不會有太大的幫助,將不會是國家想強力推動的方向。如果產品要國際化,則必須經過國外的檢驗及認證手續,如美國 FDA的檢驗。如果不通過美國FDA,則國內市場將無法長期支撐有遠見且有將來性的生技公司。如果經過FDA而成功,則將來的公司營業收入必定是由設立在美國的被檢驗及認證的公司所有,台灣能否受益,還是未知數。衛生署應該有配套措施鼓勵幫助國內生技公司往國際市場進軍,使之成為根留國內的國際公司。有人曾說目前的衛生署沒有國際認證標準的信心。筆者希望衛生署能設立一套嚴謹且透明的策略,使生技產品一旦經過國內的檢驗及認證,就應該不難通過國際性的認證標準,使大部分國內產品可以由台灣邁進國際市場。 經建會方面 生物科技的產品除了極少數的產品之外,大多數成功的產品都會經過所謂第一階段的「產品研發」、第二階段的「產品商業化」及第三階段成熟的「生技產業」。這三個階段在時間上通常會經過七到十五年的時間。公司組織的架構方面很可能由第一階段五到十人的小公司,經過併購或合併 (MERGE AND ACQUISITION)並隨著臨床試驗及認證的需要,變成第二階段的中型公司,再經由與擁有世界性的銷售網公司合作策略聯盟或併購與合併成長為第三階段成熟的「生技產業」。這些過程不但在程序上的瞭解是一個難題,執行起來,問題會更多更大,遇到的法規問題也很多,也就是說台灣的「生技產業」要國際化會經過非常困難的過程,但不經過這些繁雜及困難的過程,台灣積極努力的生物科技方針,也將無濟於台灣今後二十年的經濟。要在生物科技方面成功,並在今後的二十年再創台灣的「新經濟奇蹟」,台灣必須下定決心做國際化的準備。筆者建議,經建會在訓練生技管理人員,制定政策及刺激並推動企業國際化方面設立嚴謹並透明的政策。 筆者鑑於國內生技發展有白忙一場之虞,且不願見一些特權階級霸佔國家寶貴的資源而作上述的論述。 (作者徐福棟教授為前柯林頓總統任命之前白宮經貿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