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BIOGRAPHICAL SKETCH]
[FT 觀點/FT View point/]
[媒體專訪Media report]
[Photo Album]
徐福棟教授專論 台灣主體性如何建立 ? 2001.11.27徐福棟 (自由時報) 台灣在上海 APEC會議中遭到中國無理的羞辱,陳總統要赴法國領自由獎也因簽證問題,不能成行。這些國際上的問題表面上看來,好像台灣應有的尊嚴沒有被國際人士接納,但癥結是台灣的「國家定位」與「國際地位」不明,而根本問題是我們對「認識台灣」、「認同台灣」缺乏自我信心,也就是台灣的主體性沒有受到應有的培育與重視。歷史學者李筱峰教授經常在學期開始的第一天問同學:「我國的首都在哪裡?」同學起初對「我國」有些疑問,到底「我國」是台灣?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在台灣?或是外交部公佈的七個名字之一?等把這個問題的答案找出之後,接著第二個問題是「首都」在哪裡?是台北?是南京?甚至於北京?不知自己的定位,不認識自己的國家,我們從何談台灣的主體性?從何談國家的將來?認識台灣可從台灣的文學、歷史、地理、政治、社會、經濟、教育等等的角度切入。對自己有充分的認識之後,才有可能談及台灣主體性的建立,才有可能建立自我的信心及尊嚴。 現在讓筆者從其中的一個角度來看台灣,來認識台灣。在媒體的喧嚷之下,好像台灣的經濟真的沉淪到無可救藥。是的,台灣的經濟是有問題,但我們看看國際人士如何看台灣的經濟。總部設在日內瓦的世界經濟論壇,研究世界一百九十多個國家的經濟,它說「國家成長競爭力」中,台灣的成長率是世界第七,而中國是第三十九。「科技發展」一項,台灣是世界第四,中國是第五十二。再看最近外資投資台灣的情形,據政府單位報導,十月份外資買超台股有三百多億台幣。聰明的國際人士一定是對台灣的經濟情形看好,否則他們才不會愚蠢到把外資拼命往台灣送。另一項經濟指標,台灣去年的國民所得將近美金一萬四千元,是中國國民所得美金八百零九元的十七倍左右。但有人會說,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將會很低,甚至是負數,而中國為七 %左右,因而對台灣的經濟看衰。殊不知台灣國民的每年所得在美金八百元是四十一年前的一九六O年代,而當時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是十%,高過今天中國的成長率。故無論怎麼看,台灣經濟的基礎是絕對堅強的。我們對自己要有認識,進而有自信,絕不能人云亦云,失去信心,這對台灣的損害及衝擊將比任何經濟的負成長更大。 我們的將來要以台灣主體性作為基礎,在四個基石上建立:即「認識台灣」、「認同台灣」、「國家定位」和「國際地位」。 我們再從教育方面來「認識台灣」。教育家林茂生博士七十多年前在他的論文中說過一句話,任何社會的語言及歷史,如受到無理的壓迫,則這個社會教育出來的人將會是有自卑感而沒有尊嚴的人。台灣在戰前的日本統治時代,及戰後的國民黨統治時期,台灣人民對自己的語言的利用及對自己歷史的了解和研究,都受到外來政權的壓迫。我們認識台灣過去的教育之後,要對台灣的歷史作進一步的了解及研究,也應對台灣的母語多所發揚,這樣,才能教育出有尊嚴且有信心的社會公民。「認識台灣」之後繼而「認同台灣」,而以台灣優先,本土化當作鞏固國家基石的不二法門。 台灣主體性的主流價值還應注重「國家定位」及「國際地位」。 出國旅行的人,一定經歷過「國家定位」不明而衍生的困擾。國際人士只要知道我們來自台灣,他們一定叫我們「台灣人」 (Taiwanese),而不是「中國人」(Chinese)。你說你是「中國人」,他們會把你當作是首都設在北京的「中國人」。無論你怎樣解釋,台灣就是台灣,絕不是中國;中國是中國,也絕不是台灣。他們無法分辨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及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這種中國固有文化裡的文字遊戲,所產生的「事實扭曲」,國際人士無法欣賞。 我們正在努力以「台灣」為國名,走上國際舞台,這是正確的方向。為了台灣光明的前途,我們一定要克服國內一群觀念上或思想上被扭曲的人的想法所造成的困難,以「台灣」為「國家定位」的名稱。 有了明確的「國家定位」,「國際地位」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幾十年來,台灣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在國際上誤導了很多國家,使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活動空間愈來愈小,而自行投入中國的「一個中國」黑洞政策中「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筆者擔任柯林頓總統的經貿顧問期間,體驗到他從一九九三年把台灣定名為「獨立的政體」 (Independent Entity),到一九九八年對台「三不」政策的變化。由親台傾向親中的態度轉變,我們的「一個中國」政策應負起很大的誤導責任。 台灣要進入聯合國,一定要用「台灣申請進入聯合國」而不是「中華民國重返聯合國」。因為聯合國中華民國的席位還是存在著,只不過該席位已被國際上承認的北京安坐。故「重返」聯合國則非排擠中國不可。如用新國家「台灣」申請,則符合聯合國憲章的規定,困難度會顯著減少。 為了台灣的前途及子子孫孫的福祉,台灣主體性的四個基石「認識台灣」、「認同台灣」、「國家定位」和「國際地位」,應是我國應遵循的國家政策方針。 (作者徐福棟/「台灣主體性聯盟」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