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BIOGRAPHICAL SKETCH]
[FT 觀點/FT View point/]
[媒體專訪Media report]
[Photo Album]
徐福棟教授專論 建立台灣主體性 才能立足國際 「台灣主體性與台灣前途」座談會 多數學者認為台灣國家定位不明 未獲國際應有尊嚴 (自由時報) 2001.11.30 【記者黃忠榮 /台北報導】林茂生愛鄉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徐福棟表示,台灣在上海APEC會議中遭中國無理羞辱,陳總統要赴法國領自由獎也不能成行,好像台灣應有的尊嚴沒有被國際人士接受,但癥結是台灣的國家定位與國際地位不明,也就是台灣主體性沒有受到應有的培育和重視。 本報董事長吳阿明表示,強化台灣的主體性必須從教育著手,媒體也要負很大的責任;此外,台灣幾個政黨如國民黨、親民黨、新黨,他們都堅持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另方面也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以他們的作為實際上是在具體實踐前總統李登輝的「兩國論」。 本報與台灣主體性聯盟、林茂生愛鄉文化基金會前天合辦「台灣主體性與台灣前途」座談會,邀請多位學者專家發表看法。 徐福棟表示,台灣主體性的建立應該著重在四個基石上:即「認識台灣」、「認同台灣」、「國家定位」、「國際地位」。國際人士只要知道我們來自台灣,一律叫我們「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台灣就是台灣,絕不是中國;中國就是中國,也絕不是台灣,以「台灣」為國名走上國際舞台是正確的方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幹事羅榮光則表示,有一次日本朋友要到台灣,結果下飛機看到機場的看板寫著「 Welcome to Republic of China」,他還以為飛錯到中國大陸,後經旁人解釋才知道是台灣,這位友人不解的問:為什麼不直接用Taiwan?這就是國民黨過去混淆價值觀、殘害台灣人民尊嚴的作法,如有十萬、百萬、甚至千萬的人民大聲說我們是「台灣國」,才會受到國際認同。 國策顧問楊基銓表示,完全主權獨立的國家才有主體性,但是台灣的主體性尚未很完整,這和台灣過去四百年來受到外來政 權統治,台灣人民漸失應有的尊嚴及未能習慣自己當家作主有關,直到台灣首次總統民選後,台灣人才有自己作主的經驗。 終止童妓運動協會理事長高李麗珍表示,有一次她參加國際會議,代表名稱被改為「 Taipei, China」,她向主辦單位抗議所獲得的回答是「台灣不是一個國家,不能有國家代表」,她只好自己寫「Taipei, Taiwan」的名牌別在胸前。後來她發現,只要有中國參加,台灣常常都被排擠,台灣主體性未能確立,在國際上所獲的待遇就是如此。 民進黨執政 「台灣意識反而微弱」 學者認為陳總統不應害怕得罪統派或流失選票 而放棄獨立建國使命 【記者石秀娟、黃忠榮 /台北報導】多位「台灣主體性聯盟」發起人在「台灣主體性與台灣前途」座談會上,對民進黨政府執政後,台灣的聲音及台灣意識卻比以前微弱表示失望;他們建議,教育部長應讓具有台灣意識的人擔任,陳總統也不應因害怕得罪統派或流失選票,而放棄台獨建國的使命及理想。 台灣師大教育學院前院長林玉体指出,教育問題是台灣缺乏主體性的根源,他舉例指出,台東師範學院校歌的第一句歌詞竟然是「我們是『新中國』的小主人」,「不知道教育部是怎樣督導地方教育的?」他再舉高普考試題為例,四十題本國史地中,只有七題與台灣有關,比例不到四分之一,立委選後,教育部長應換人,否則白白浪費了政黨輪替。 國策顧問楊基銓表示,台灣主體性與獨立建國有密切的關係,有主體性才能建立國家,建立國家才能彰顯主體性,可惜民進黨執政後,台灣的聲音反而消失了。 楊基銓指出,陳總統說他是「中華民國總統」,依憲法,這樣講當然沒錯,「但這種話不要太常講」,民進黨執政以後台灣與中國就沒有任何關係了,若連陳總統都不敢承認是「台灣總統」,會讓民間誤以為「再怎麼打拼也沒有用」。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幹事羅榮光說,國際社會無法區分「中華民國」與「中國」有何不同,且中華民國已不存在於國際社會,他舉例說,曾有一位外國牧師到台灣,抵達中正機場看到「 Republic of China」卻以為飛到「中國」了,把台灣人關在「一個中國」的牢籠是「最不道德」的。 羅榮光說,民進黨應把國名改為「台灣」,如果一再玩「中華民國」與「中國」這種文字遊戲,只會讓台灣人更混淆,找不出未來要走的方向,如果政府做不來,台灣人民應走在前面,「逼政府跟著走上來」。 中山醫學大學人文教授戴正德也認為,民進黨執政後,台灣意識及台獨的聲音反而比較微弱,但他表示,現在不是承平時期,政府應走在人民前面,提出領導方向,但陳總統的「新中間路線」卻是沒有方向,是很大的致命傷。 總統府國策顧問鄭欽仁表示,國民黨過去以征服者的立場統治台灣,讓台灣成為「喪失歷史記憶的民族」,他也批評國民黨不承認沒收台灣人的財產,「一點羞恥心也沒有」,他主張政府應徹底清查國民黨黨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