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BIOGRAPHICAL SKETCH]  [FT 觀點/FT View point/]  [媒體專訪Media report] [Photo Album]  

 

徐福棟教授專論


徐福棟博士應邀在紐約州首府演講

2005.01.20

(太平洋時報)

太平洋時報 January 20, 2005

【本報訊】元月八日下午,由台灣來美東渡假的徐福棟博士,應紐約州首府Albany地區台灣鄉親的邀請,假市郊公共圖書館以「邁向尊嚴之路- 新台灣人與台灣文化的認同」為題發表演講,有五十多位同鄉冒著大雪前往聆聽。這次演講,與在同地點舉行的「綺麗台灣」攝影展相呼應,該攝影展係由剛成立不久的首府區台美文化促進會主辦,紐約州首府區台灣同鄉會協辦。

徐福棟博士旅居美國三十六年,於96年應聘返台擔任長榮大學副校長,教授國際企業,前後五年。97年時,另出任財團法人林茂生愛鄉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致力於台灣主體性運動的推展。徐博士目前擔任願景青年行動網(Vision Youth ActionNetwork)協會理事長,同時也出任民主太平洋聯盟國際籌備處秘書長。

在美東台美人社區裡,徐福棟博士是一位熱心服務同鄉的活躍人物,為大紐約台灣同鄉會創始人之一,並擔任過會長。他在經貿和工業管理上的專業知識受到肯定,94至96年,曾被克林頓前總統任命為白宮經貿政策與談判委員會顧問,代表出席多場國際經貿會議,與不少國家領袖建立有良好的人脈關係。

徐博士首先為鄉親說明瞭解自己歷史文化對個人或族群的重要性。他引述林茂生博士在1929年發表的論文(批評日本人在台灣實施的教育制度)中的一段話:「一個社會的歷史和語言如果受到長期的壓迫,這個社會的人民就會缺少自信和自尊。在受到日本人和國民黨近百年的統治,在歷史語言被長期壓迫的環境下長大的台灣人,就是普遍地缺少自信心和自尊心,而且不自覺。譬如台灣媒體和政府常提到的『美中台關係』,這就是缺乏自尊心的表現,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台美中關係』或『台中美關係』。」今天很多台灣大學生連自己國家的首都在哪裡都弄不清楚,顯示出國家定位的模糊,同時也是教育制度長期漠視台灣本身的文史地理知識的結果。

徐博士還用幾個統計數字來舉證:十年前,台灣國小國語科教科書的242課中,提到台灣的只有20課,提到中國大陸的有63課;提到的歷史人物共有119位,屬於中國大陸的就佔了100位,屬於台灣本土的只有2位,而他們是趕走荷蘭人的鄭成功和在台灣前後僅停留六年的劉銘傳。再就高中的史地課本來加以分析,歷史教科書上,台灣部分只佔4%,中國部分佔52.9%;地理課本中台灣部分也只有4.1%,而中國部分則高達65.6%,難怪很多中學生連濁水溪在哪裡都不曉得。

台灣文化的重新建構,當然要從教育著手,讓人民認識自己的歷史、環境,和社會,認同自己的土地和國家,並推廣母語,加強人文思想與人道精神的教導,這樣也才能培養出有自信和自尊的國民。

徐博士最後強調建立台灣主體性(Taiwan-Centric)的重要性,並指出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四個基石:1、認識台灣。從台灣的文學、歷史、地理、政治、社會、經濟、教育等著手,建立人民的自信和自尊。2、認同台灣,以台灣為優先。3、國家定位。以「台灣」為國家定位,這樣才能在國際上被認定,避免誤解。4、國際地位。有了明確的國家定位,才能建立國際地位。克林頓前總統於1993年把台灣定名為一個「獨立的個體」(Independent Entity),到了1998年卻說出「三不」政策的話,此一由親台傾向親中的轉變,「一個中國」的政策應負起很大的誤導責任。

徐博士的演講受到聽眾熱烈的掌聲回應。演講會結束後,隨即舉行攝影展開幕招待會,該展覽為期三週,總共展出50幅由台灣優秀攝影家所拍攝並放大的影像,介紹台灣優美的自然景觀和雅緻的民俗風情。前來道賀觀賞的貴賓有紐約州眾議員Robert Reilly及經文處副處長季韻聲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