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BIOGRAPHICAL SKETCH]
[FT 觀點/FT View point/]
[媒體專訪Media report]
[Photo Album]
徐福棟教授專論
「中間選民」的迷思 【Pacific
Times on Feb. 2, 2011.】
「中間選民」一詞通常是適用在民主政治及程序尚未成熟的社會。就如台灣,向民主的政治才不過二十來年,
而這二十多年,
很多選民因不屬於綠,
也不屬於藍,
被籠統地稱為「中間選民」。而這些人確實也沒有很明顯的政治意向。如果他們聽到綠的政見較符合他們喜歡聽的,他們就投綠的票,
反之亦然。
故綠藍雙方都能以煽情的方式爭取這些所謂「中間選民」的票,
競選時不論是誠心或欺騙,
都儘情地利用此弱點,
只要得到選票就可。
雖然綠藍雙方在應用這些策略時,
有不同程度的格局及上品、下品的差異,
但都有可能達到目的。
近年來的選民已經大都從「中間選民」升格到「第三類選民」。「中間選民」的原意就是在直線關係上,
他們是綠藍的「中間」,
而「第三類」
是獨立於綠藍,
而與綠藍的關係是等邊三角形的關係,
他們是獨立而自外於綠藍。雖然他們沒有政党組織,
但他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懷有很強烈的政治意願,
而他們不受綠藍的煽動,
更不會被虛偽的政治語言利用。這些人對目前臺灣的社會狀態及走向,
開始有了很強烈的渴望,
他們不再是對政治冷漠的人。他們對社會的關心及對國家的安危已產生危机感,
而已形成多元化但未成熟的社會運動力量。這股社會動力正需要新思維的領導。
為了正確地把這股多元化的力量撮合及帶向能為國家貢獻的方向,
台灣須要將過去「傳統的選舉方式」帶向更新且能為目前四+歲到四+五歲以下約四百萬到五百萬票的選民所接受的新且科學化的選舉方式--「選舉科學」(請參閱http://www.fu-tong-hsu.com/中的「選舉科學」一文)---
以滿足「第三類選民」對新臺灣的渴望,
並進而以熱情擁抱新國家。台灣已不須要在如何動員及操縱「中間選民」的思維中浪費時間。
為了更進一步嘹解「第三類選民」所須要的新生活方式、所渴望的社會狀態及走向、所尋求的新思維、新思潮,
並滿足及解決他們對社會的關心及對國家安危的危机感,
台灣的選舉策略應從爭取「中間選民」昇華到擁抱「第三類選民」。 (作者徐福棟教授為前柯林頓總統任命之「白宮經貿顧問」,
前林茂生愛鄉文化基金會創會董事長)